中医认为,人有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的情志变化,亦称“七情”。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,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、气血失和而引发各种疾病。中医认为,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。如果掌握不当,例如大喜大悲、过分惊恐等等,就会使阴阳失调、气血失和,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,形成各种病。
什么是六欲呢?《吕氏春秋。贵生》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:“所谓全生者,六欲皆得其宜者。”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?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:“六欲,生、死、耳、目、口、鼻也。”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。人要生存,生怕死亡,要活得有滋有味,有声有色,于是嘴要吃,舌要尝,眼要观,耳要听,鼻要闻,这些欲望与生俱来,不用人教就会。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“见欲、听欲、香欲、味欲、触欲、意欲”六欲。
七情和五脏精气的关系:
七情和五脏精气是相互影响的,五脏精气是七情变化的物质基础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提到“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”,五脏精气决定五脏情志变化,情志变化影响脏腑功能。
在生理上,人体不同的情志活动是分属于不同脏腑的,五脏的精气化生出五志,五志和五脏是有对应关系的,这种对应关系是什么?就是肝在志为怒;心在志为喜;脾在志为思;肺在志为悲忧;肾在志为惊恐。这就是七情和五脏的对应关系。
五脏之气化生出对应的五脏所属的情志,五脏所属的情志对五脏之气的活动又有所影响。在病理上,不同的情志刺激会引起相对应的脏腑的功能失常,反之,不同的脏腑功能失常也可以导致相应情志的异常。因此,七情和脏腑精气的关系是互相影响,情志活动是以脏腑精气为基础的。
正常情况下,喜为心志、怒为肝志、思为脾志、悲(忧)为肺志、恐(惊)为肾志。七情分属五脏,与人体的脏腑活动有密切关系,以怒、喜、思、悲、恐这五种为代表,分别属于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。
清代医家黄伯雄在《医醇媵义》中指出:“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,人人共有之境。若当喜而喜,当怒而怒,当忧而忧,是即喜、怒、哀、乐发而皆中节也。此天下之至和,尚何伤之有?”
总的来说,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,有着七情六欲,正常的情志活动,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。但情志失调时,会引起人体内阴阳的失衡,形成不良体质,从而诱发疾病。
谷医堂温馨提醒,在日常生活中,应对外界刺激,要学会“反应适度”。